【執行長的話】分享、合作、共榮賦能電動車共創科技新世代

文/鴻海研究院 執行長李維斌

2021年正式掛牌至今兩年,協助集團專注3+3未來產業發展路徑,進行前瞻三到七年的技術研究,是研究院最重要的目標;而去年的關鍵任務就是賦能(empower)電動車(electric vehicle),透過前瞻技術創造更多價值。經過研究院五個所與一個實驗室的共同努力,已逐步累積令各界矚目的成果,並且在2022年10月的鴻海科技日首度公開展示。相信這不只是鴻海集團投入科技研發重要的時刻,更將是帶動電動車產業起飛的里程碑。

這本年鑑的內容主要與各位分享,以車聯網相關技術為出發點, 2022年本研究院的整體研究成果。

做為鴻海集團轉型的重要樞紐之一,研究院相信轉型的重點在於瞄準科學,引領未來科技發展趨勢,最重要的是知識「基礎」;因此我們從定義問題出發,投入研究並發展有價值的前瞻技術。

研發業界第一顆實驗低軌衛星

通訊研究所和國立中央大學、創未來科技及國際廠商合作,發展出台灣業界的第一顆實驗低軌道通訊衛星。由於低軌衛星能解決傳統衛星的延遲及高成本的問題,採用低軌道衛星通訊來建構非地面的網路,並結合智慧車聯網的新商機,是新世代新型態通訊最重要的應用。而可以進一步想像的是,隨著低軌道衛星日益普及、應用愈來愈多,將會興起新的「太空經濟」領域,這將是另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新產業。

模組化的 EV 實境模擬開放平台

此外,資通安全研究所則攜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,打造模組化、開放式的資安驗證平台 EV 。這是一個電動車實境模擬的開放平台,提供產業、學術研究和政府部門可以進行資安測試和攻防研究,以解決過去資安研發人員無法在車輛上進行實作的困境。因此,這個平台相容 MIH架構,並以開源軟體建構而成;更重要的是,應用範圍並不限於資安,資安只是起點,未來包括人工智慧、通訊、量子和半導體等相關技術,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進行實驗。

整合不同功能半導體 超越摩爾定律

而半導體研究所 2022 年主要聚焦在電動車、次世代通訊跟 AR、VR 等技術研發,並選用光達(Lidar)做為測試場域。大方向定調在「best junction for function」,透過半導體異質整合與奈米光學技術,跳脫過去半導體開發致力於追求尺寸縮小的限制,致力於整合不同功能,「more than Moore」,也就是希望在應用方面超越摩爾定律的限制,讓元件發揮最佳效能。

基礎模型及生成式 AI 為研發重點

同樣是車聯網的核心關鍵之一,人工智慧研究所主要投入兩項重要技術研究,分別是基於自監督式學習(Self-supervised Learning)的基礎模型(Foundation Model),以及生成式 AI(Generative AI)。同時,在看到技術能力愈來愈強大、應用層面愈來愈廣,尤其在 ChatGPT 推出後造成 AI 大爆發,的確產生許多新場景與新商機。但是,如何讓 AI 能夠發揮正面的功效,且及早避免可能對社會造成的傷害,更是人工智慧研究所關注以及持續努力的重點。

致力研發量子計算 軟硬體並進

至於量子所 2022 年主要研究成果,則以量子模擬為主。包括電池開發、藥物開發⋯⋯甚至碳排放預估,只要是用來定量描述進行中化合物結構與能量關係,以及穩定分子的結構預測都可以應用。量子所在過去一年投入電池開發與藥物開發這兩項,前者是以量子模擬來輔助了解電池化學反應,後者則是希望能夠深入了解藥理作用機制。

同樣以尋找下一個算力世代的解決方案為重點,量子研究所主要以軟體研究為主,而離子阱實驗室則專攻硬體。目前,實驗室已成功研發製作出第一代單區刀鋒型離子阱核心,並在 2022 年鴻海科技日公開展出。刀鋒型離子阱核心使用六片式電極施加交流的強電場來束縛離子,對於離子所在的空間位置提供較好的包覆性以隔絕外界干擾。同時,離子阱實驗室也與陽明交通大學產學合作,開發低光子偵測元件,達成更準確、更高效的量子位元量測。

做為鴻海集團的前瞻研發單位,研究院的所有研究成果不僅是理論,更必須能夠符合產業需求,因此,與集團不同事業體的分工、分享是重要的基本價值,而和全球最頂尖的機構、學校合作,透過產學研協作,加速累積研究的成果,培育科技人才,並進一步與台灣產業分享,是鴻海研究院設立的初衷,也是我們持續實踐的社會責任。我們也期待,2023年將會有更令人驚喜的研發成果。

⊕本文選自鴻海研究院2022年鑑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