鴻海研究院積極佈建量子產業生態系

量子電腦(Quantum Computer)因擁有強大算力,被視為「下個世代的運算工具」。作為台灣首個積極投入量子研究的企業,鴻海研究院量子計算研究所將於 12/12 NExT FORUM 宣佈成立全台首間離子阱實驗室,同時邀請國內外產業專家、學者分享最新量子科技趨勢,展現其佈局量子產業的決心。

國際量子大咖聚首 展望台灣下一個五年

本次論壇匯聚多位在量子領域有深入研究,與實際應用的世界級專家學者共襄盛舉。「要集合這些人在一起是非常不容易的,」鴻海研究院量子計算研究所所長謝明修提到,這次論壇強調產業實際應用,因此出席的講者都是國際知名企業執行長、總監等產業領袖,是在台灣前所未見的堅強陣容,包含 AWS 量子運算總監、Honeywell 量子解決方案首席科學家,以及市值千萬美元新創公司創辦人等。

謝明修表示,希望透過他們介紹量子科技的願景以及對量子產業的看法,並且從軟、硬體的角度分享他們如何規劃企業的未來,甚至對全世界量子產業產生什麼影響。他也認為,本次論壇的意義非凡,連結台灣與全球量子、離子阱專家,宣誓台灣不論在學術界,或是產業界都有能力跟上國際潮流,未來可以借鏡這些經驗,為台灣量子產業打下穩固根基。

整合產學研資源 帶動量子產業人才循環

謝明修認為,要讓量子形成產業,就會需要先有一個由產、學、研所構成的生態系統,三方相互支持,才會讓產業興起。雖然量子在台灣逐漸被看到,政府也開始投入量子運算資源(例如80億前瞻計劃),但政府出錢讓學校單位進行研究還只是第一步。有了資源的挹注,首先吸引老師帶著學生一起來做,就算原本不是量子計算專長的老師,也會想辦法切入,也因此刺激學校培養出一批熟悉量子計算的專家。

「這些人培養出來之後,要去哪裡?不可能都在學校,」謝明修坦言,這就需要產業的力量吸納這些從學校訓練出來的人才,有足夠強大的產業力量,才能有正向的人才流動循環。鴻海研究院目前正在扮演這樣的角色,要把這些人的專業變成可以實際應用的量子科技,而非僅限於學術研究,例如量子計算研究所的首要工作,就是透過成立離子阱實驗室,真的做出量子電腦,讓量子計算可以應用落地。

他也提到,這些人才會是需要具有跨領域的知識,例如打造一台量子電腦,需要硬體加上軟體配套,硬體控制涉及傳統電機系相關技能,軟體除了軟體工程訓練之外,都需結合量子知識,才可能讓量子電腦實現。

下一步:支持離子阱實驗室軟體規劃

對於量子計算研究所的未來規劃,謝明修表示,12月宣佈離子阱實驗室成立之後,首重工作就是開始實驗室場地動工、設備器材採購以及人員招募。除了施工之外,量子所需要做的,是支持離子阱實驗室所需要的軟體規劃,他提到,電腦沒有軟體是不會動的,甚至所有訊號都是由軟體來控制,未來包含所有開放給產業、學校共同使用的登錄平台,都是量子所需要支援。

此外,量子電腦雖然聽起來很厲害,但是距離成功還有很多障礙需要克服,因此量子所會持續研究關鍵議題,解決眾多待解的問題。例如現在的電腦只有 50 或 100 個量子位元,大約 10 的平方,但是一台真正可以使用的量子電腦,需要 10 的 6 次方,甚至 8 次方,因此如何放大(Scale Up)將會是關鍵。他舉例,100 個 Qubit(量子位元)就需要一個足球場大的設備,如果更大規模要怎麼設計?這預計將會使未來五年的研究熱點,量子所也會持續關注。

返回頂端